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
安全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工作 > 安全常识 > 正文

抵制不良贷款 远离安全隐患

发布日期:2018-08-01

抵制不良贷款 远离安全隐患

 

近几年来,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及民间借贷组织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及民间借贷组织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专门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让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加上部分大学生缺乏消费安全和风险意识,出现了一些学生无力还贷、以贷还贷、弃学躲债甚至被逼自杀的悲剧,造成了极为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

一、警惕:“校园贷”的狗血内幕及其现实危害

1、表面低利息,实际高费用

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其实质是贷款方采取虚假宣传、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从而诱导学生上钩的欺骗性手段,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及民间组织放贷的年化借款利率绝大多数在20%以上,具有高利贷性质。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案例一:借款800元,一周利息就要10%

武汉某大学大三学生小杨从201512月开始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为了购买装备、充游戏币,三天内他不知不觉就消费了近800元。当他取钱充饭卡时才发现银行卡里只剩100元了,此时,距父母汇生活费还有两周时间。一向“好面子”的小杨便联系了校门口的借贷“小广告”的电话,对方要求他提供学信网登录截图及辅导员和家长的手机号码,签了一份类似借款的协议后,就借到了800元。一周后,小杨便开始接到借贷平台的催款电话。 “借钱时没搞明白‘一周10个点’是什么意思,他们还骗说还不上可分期还,我当时快崩溃了,哪有钱还。”小杨说,此时他才弄明白,“10个点”即一周利息10%,更可恶的是,第二周再不还,就会利滚利。 “那时每天都会接到催债电话,对方还威胁,一周内再不还就打电话给辅导员和家长,找他们要钱。”小杨说,受不了这种惊吓,他只好向父母老实交代,立即把钱还了。  

案例二:贪婪、“抖狠”的放贷者

“青少年维权在线”一网友自称:“我现正在武汉上大学,本来我想贷款2万元做点事情,在QQ群里看到的信息说:他们可以贷款。于是我就联系他们去到新捷数码,他们给我办理了4个手机分期,分期的金额一共是2.25万元,但是他们只给了我1.9万元的现金。我感觉被坑了,第二天就去找他们,但是他们说是那个意思。我说我要报警,但是他们说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既然敢做也不怕我去报警。”

2、贷款低门槛,催款全方位

绝大多数情况下,放贷人放贷时并不会像银行那样按照相关规范程序办理,只是要求学生提供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甚至只要求学生提供照片、视频(专门针对女生的“裸贷”)就可办理,因此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放贷人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在公共网络平台散发学生个人隐私、甚至安排专门讨债人员到学生教室、宿舍上门堵截,采取恐吓、威胁甚至是暴力手段等方式向学生或其父母催款逼债,对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案例三:追债索款到寝室

201610月,湖北民族学院保卫处接金桂男生宿舍管理员报称:几个不明身份的人员闯入宿舍找某学院学生×××,称该生被其贷款公司(实为民间借贷组织)催还贷款,该生不在寝室,催债人员便待在宿舍不走。保卫干部对这些人讲明相关道理及校园管理相关规定,要求他们通过合法渠道及方式解决债务纠纷问题,并责令其马上离开宿舍。

案例四:债务逼死老母亲

一高校男生李×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校外多次赌博并欠下大额外债。为了还债,李×分别在“名校贷”、“趣分期”、“京东白条”、“闪银”等9个平台及民间高利贷借贷组织手中共计贷款133000余元。2016年暑假,借贷平台打电话给该生家庭所在地派出所催缴债务(因当时借贷申请中留有家庭住址),然后当地派出所打电话给该村村长,村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去到李×家询问情况,李×母亲得知这一事情心急如焚,后于815号早晨去世。在其母去世的当天中午,所借高利贷借贷人中其中一人又来到家中追债。后来李×被迫退学外出打工。

3、越便捷,越便“劫”

有的同学碍于情面、关系等原因,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借与他人使用,替别人办理贷款,甚至还有同学对别人借用自己的有效证件作何用处并不知情。这种行为风险非常高,一旦对方无力还款,所产生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

案例五:深受“被贷款”所害的学生

2016118日,廊坊师范学院杜×的室友邓×向她提出帮其在网络贷款平台名校贷上以杜的名义办理贷款1万元左右。因二人关系甚好,杜×几乎想都没想,就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跟邓×去办理了“名校贷”的手续,还在工商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行卡,此后这张卡成为邓×贷款取款的专属卡,卡号和密码杜×全都不知道。然而,第二天,邓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贷款要求,“她说让我再帮她办个优分期。”这次邓给出的理由是“只是借100元出来,马上就能还上”,杜×也就没有在意。但是,让杜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她的手机收到了一条银行短信,短信显示以其名义办理的那张工行卡上有两笔进账,一笔是来自“名校贷”的1.44万元,另一笔是来自优分期的2900元。此后,杜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贷款,有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的。 后来经学校及邓×家长的大量工作,尽管邓×和家人承诺会按时还上,但那些催款单上的数字还是像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让她觉得疲惫不堪。直到现在,以她名义贷的款还有近3万元没还上,这对一个月只有500元生活费的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案例六:深陷“不良贷”,害人又害己

2016年以来,湖北民族学院某学院一女生因到处借贷、以贷还贷深陷“不良贷”泥潭。在此过程中该生曾多次冒用同学好友的身份证、学生证(其中大部分同学并不知情)在网络平台及民间贷款组织贷款共计1万余元,201611月被恩施市公安机关以涉嫌诈骗罪处以刑事拘留,后因其父母及家人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对帐还款,被取保候审。

4、债台筑就“不归路”

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部分学生因受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影响,养成了不理性的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贷款(相当部分学生直接向民间借贷组织借取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出现了一些学生无力还贷、以贷还贷、弃学躲债甚至被逼自杀的悲剧。

案例七:校园惊现“夺命贷”

河南某学院21岁学生郑某因迷恋足彩而输光生活费,从201511月以来,郑同学为偿还赌球债务而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磅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爱学贷、优分期、闪银等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分期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申请小额贷款,共计高达58.95万元,最终因无力还贷于201639日跳楼自杀。

5、分期购物 质量难保

有些网贷平台针对大学生推出了分期购物功能,本质上是以消费之名、行借贷之实,借贷成本高且所经营商品的质量也难有保证。

6、“高利贷”助力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二、理智:抵制校园不良贷款,远离安全隐患风险

看似简单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审批程序及条件,背后必然设有惊天陷阱和暗含不可告人的目的!学校郑重提醒广大同学:抵制校园不良贷款,远离安全隐患风险!认真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学校园生活中要有甄别不良“校园贷”活动的能力,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发现后第一时间向学校保卫处、学工处、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妥善保管个人有效证件,不要轻易借与他人使用;不要随意泄漏个人信息。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人生观,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纠正自我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在生活消费、人际消费、娱乐消费等方面,做到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树立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消费观。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消费计划,结合实际,量入为出。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财富,培养节俭自立意识。

3、学习金融、网络安全知识

学习和掌握金融、网络安全知识。了解金融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逾期滞纳金、违约金、单利与复利等基本金融常识。增强自身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在重要节庆日、购物狂欢日等时间节点,克制自己的消费冲动,提升自身金融理财实践能力。多多参与金融理财类学生活动,提高自身金融理财实践能力。